2019/4/2 張貴芬
分享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有一對要租房子的夫妻,倆人拖著疲累的身軀挨家挨戶的找房子看,但總沒有幾個中意的。到了下午,奇蹟出現了,倆個人共同看上一間他們都滿意的房子,急著想付訂金,把房子訂下來!房東出現了,是位老先生,這龜毛的老人說:『租房子,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我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這對夫妻面面相覷
老公:『可是你看我們腳下的那個是什麼?』老婆搶著說:『是裝飾品!』
老公:『老婆!妳呆了嗎?為了租房子竟然把小孩當裝飾品的!』
老婆:『嗚~我真的很喜歡這房子,被這拖油瓶給害了啦!』
倆人正沮喪的要離去時,只見小孩又回頭按電鈴,叮咚!
龜毛老伯又來開門!老伯笑著說:『啥事啊?裝飾品~呵呵呵!』
小孩:『阿伯,我要租房子!』老伯說:『租房子?我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哦!』小孩:『我知道!我只有爸爸媽媽沒有小孩子啊!你可以把房子租給我!』老伯:『……好的』
《故事二》一個老人走進一家銀行,來到信貸部坐下來。他身著豪華西裝、高級皮鞋,還有領帶和金領帶夾。「想借1美元。」「甚麼,1美元?」「對啊,可以嗎?」「當然可以,只要有抵押,再多些也無妨的。」老人打開豪華皮包,拿出一堆股票、債券等等,放在經理的桌上。「總共值50多萬美元,夠了吧?」「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借1美元嗎?」「是的,就1美元。」「那麼年息為6%,只要您按時付出利息,到期我們就退給您抵押品。」
老人辨完手續,拿了借來的1美元就準備離開銀行。一直冷眼旁觀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有50多萬美元抵押品的人,為何來銀行借1美元?於是他追上前去問個究竟。老人笑道:「來貴行前,我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啊,我就在貴行寄存這些証券,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才6美分...」
您有沒有這種經驗呢?一旦工作成了一種習慣,那刻板的邏輯也就隨之而來。處理事情時就可能不懂得換個角度思考,而這樣的工作模式不知不覺會陷入自我設定的框架中無法突破!如同故事二,所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走同種矛盾的限制,既然目的是寄存,但希望省錢,只能一家一家去詢問比較租金高低;然而也自然有共同的擔憂,那就是寄存物品的保險系數,往往和租金高低成比...惟獨這位老人跨越了「正常」:改變思維方向,用「反常」的方法達到了「正常」的目的,而且將「租金」減少到幾乎等於零。好比在協助客戶財稅規劃的過程中,常常會面臨一些執行上的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時若只是遵循一般法令或目前市場上的作法,那對客戶達到目標的協助十分有限。因此,當在處理客戶案子時,賴老師及瑜雯姐總是要求我們要極盡所能找出任何可能的解決方法,如尋找相關法院的判決判例、多方求教學者專家…等等,深怕遺漏了任何可能解決的方法。也就是碰到問題時腦中浮現的就是:要怎麼做才可以,因為我們知道,成功 = 目標 × 方法 ,只要方向確定就有千百種方法可以達到目標,而方法就在你我創意之中~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