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濟彭博周報】年輕銀行家「薪情」變好 卻成擴大收入差距的元兇

2021-09-11 01:33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

路易士(Michael Lewis)在半自傳式的《老千騙局》一書中,生動描述1980年代初期的年輕銀行家,對公司「傾其所有」,工作沒日沒夜,周末也不例外,他有個朋友還學會在公司的廁所打盹。這些敘述大多仍適用於現今的華爾街,唯獨薪資正迅速改變,而這也加劇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


最近一波華爾街的調薪浪潮,便是為了化解「分析師」這類銀行新進人員覺得工作太辛苦、卻得不到相應報酬的抱怨,也意味著今年這些人的薪資至少會有10萬美元,還可望再獲得五位數的獎金。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資料,年輕銀行家剛入行時的薪資,已逼近一般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薪資中位數的五倍以上。相形下,路易士在1980年代想敲開華爾街大門時,可爭取到2.5萬美元,而這個薪資水準約為當時薪資中位數的兩倍,在他看來已經相當優渥;經通膨調整後,換算成今日的數字約為7.2萬美元。


由於年輕銀行家在新冠疫情期間被迫加重工作負擔,因此華爾街幾乎每一家銀行,包括高盛、摩根大通(JPMorgan)、美國銀行(BofA)都上調這些新進人員的薪資。部分銀行甚至掛保證,會讓這些「菜鳥」擁有可負荷的工作量、作息規律、以及起碼偶爾能在周六放假。此舉卻引起這行「老鳥」的埋怨,因為他們將這些惡名昭彰的嚴苛待遇,視為分析師必經的洗禮。


無論公平與否,這些改進意味著,年輕銀行家的薪資又進一步高於其他專業領域的同輩。許多領域的薪資已停滯數十年,主要是受自動化、全球化、勞工談判力減弱、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加,以及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上大學被當作能提高起薪的最可靠方式之一。根據經濟學家戈爾丁、卡茨、奧托爾的分析顯示,在2000年時,有大學學歷者的薪資,比高中畢業者高出65%,優於1980年代的40%,但從此之後,薪資溢價幅度幾乎沒變。


事實上,他們的研究顯示,本世紀幾乎所有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差別不在於有沒有大學文憑,而是拿到什麼大學文憑。


自1992年以來,對薪資低於中位數的大學畢業生而言,他們的薪資經通膨調整後,基本上沒有變化,甚至還縮水。在此同時,薪資本來就較高的人,所賺的錢也大幅提高。年復一年,投資銀行不僅要和崛起的科技巨頭爭搶優秀人才,還要試圖防範投資公司(譬如收購基金和避險基金)挖角,因此付給員工的報酬也愈來愈高。


因此,當年輕銀行家可能要開始存錢買房時,許多同年齡的人還得為繳學貸而苦惱。


而且許多年輕銀行家本來就是富二代,或是原生家庭和銀行業的關係匪淺,讓他們在面試時享有優勢。只是這樣不盡公平的現象,也澆熄一些人前進華爾街的熱情,就算能年領10萬美元也是如此。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