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經濟彭博周報】疫情期間 感到富有變得更簡單

2021-07-11 00:32經濟日報 編譯姜少華

即便是家財萬貫的大富豪,也時常難以相信自己是富有的,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財務目標,但到底要擁有多少錢,才能讓人真正「感到」富有?



根據嘉信理財的「現代財富調查」,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對財富的觀點也跟著改變。2020年的受訪者表示,要稱得上「富裕」,淨值至少要達到260萬美元;在財務上感到快樂,需要170萬美元;對財務感到自在,要93.4萬美元。但到了2021年,這三項的標準依序降為190萬、110萬和62.4萬美元。


根據彭博2020年的分析,想成為美國收入前1%的頂尖人士,稅前年所得須達50萬美元,當然調查結果因地而異,但比對2019年Ameriprise調查卻發現,就算那些身家已達百萬美元者,也僅13%的人自認為富有。


個人理財部落客羅莉(Erin Lowry)建議,儘管思考如何增加個人財富是件很明智的事,但也可以試圖找到滿足點,讓自己在追尋財富這條路上少點焦慮。追尋財富時若不能適時滿足目前所擁有的,猶如跳不出「快樂水車(hedonic treadmill)」,因為這一路上就是有人擁有更多!


一、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訂下基準線。


麻省理工學院薪資調查顯示,美國一家四口(雙薪父母和兩個小孩)在2019年每小時平均生活薪資(living wage)為16.54美元,一年即為68,808美元。而在高消費城市如紐約及舊金山,全年生活薪資可攀抵93,851~94,741美元。


僅能餬口和過著理想中的生活,兩者天差地遠。若開始思考「感到」富有這回事,不妨先訂下「理想生活」所需的基本收入標準,但是要在合理範圍內。


隨著時間的推進,結婚、生子、退休,甚至是通膨等因素,都會讓這個標準改變。但設定基準前,必須適時關上耳朵,忽視外界加諸於自己身上「應該怎樣」的「價值觀」噪音,而專注在何者才能帶給自己滿足與幸福?每隔幾年都可以重新評估這個基準。新冠疫情正好提供人們一個反思的機會,檢視過去曾經最看重的價值。


二、慎防掉進「比較」陷阱。


「比較」猶如一道陷阱,同時也扼殺了人對於財富的感覺;明明已經很富裕,卻仍覺得不夠。一些精心設計過的廣告,試圖推銷商品以及美好的生活。經由社交媒體的消費以及地理定位,無時無刻讓人被包圍在「別人擁有得比你更多」的假象。即使有些富裕的海市蜃樓是債務所堆砌出來的,但人常常被一道無聲的耳語所制約:「你一點都不足夠,他們擁有的比你更多。」


三、正視自己的「匱乏心態」(scarcity mentality)。


匱乏心態有各種不同形式,在財務這方面的狀況則是人總擔心有一天身家財產會一夕蒸發,但事實往往完全相反。構成匱乏心態的原因很多,可以從童年時期如何看待金錢,以及在成年期是否經歷過金融危機等因素去探討。


對於財務安全、更不用提對財富的懷疑,也讓人更專注在「累積更多」一事;原先只是想保護財產,最後卻演變成對金錢的痴迷。


要療癒這種心理匱乏,可適時為不可測的財務風險預做準備。每個人的做法不同,但可以先為自身的健康、生活、殘疾風險,甚至是房屋保險等進行規劃。預留「緊急資金」也能為不安的心靈帶來一絲安寧。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