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濟彭博周報】美強勁復甦 各行各業「重新設定」



2021-06-21 03:54經濟日報 文/編譯任中原


美國正在逐步解封,經濟也開始強勁復甦,就業、房市、基礎建設、薪資與金融市場也正在「重新設定(reset)」中。(延伸閱讀:【經濟彭博周報】這一疫…快速翻轉經濟理論


彭博專欄作家貝瑞.里托茲(Barry Ritholtz)指出,股價、公債殖利率、通膨、工資、辦公空間、政府、政治、科技、加密貨幣,甚至生活格調,無處不在「重新設定」。

1. 科技

大型科技股看起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贏家,但現實情況卻不盡然,因為大部分在疫情期間走紅的科技巨擘,原本就已經是明星,疫情只是使在家工作等趨勢提前到來而已;因此這算不上「重設」,而只是加速。大者更大,已經是幾十年來的趨勢。1995年時全球50大企業的總市值約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如今已占28%。


2. 在家工作

減少通勤,在家的時間更長,是否會提昇生產力,並使勞工更愉快?引發傳統派人士與新創世代之間的激烈辯論。傳統派高度依賴工作流程,而新世代更偏愛遠距工作及運用指導原則。究竟該上班,還是遠距工作,可以按工作性質而定。例如,需要合作的工作就在辦公室進行,獨立作業的工作則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但無論怎麼說,辦公室的本質已經發生變化。


3. 郊區化

實施封禁期間,民眾重新發現郊區的好處。一旦實施封禁,城市生活的所有優勢(餐廳、博物館、戲院等)蕩然無存,只剩下高生活成本,難怪有能力的人移居郊區,也帶動房價上漲。房價上漲的另一項原因,是因為金融海嘯後郊區新屋興建量減少,直到最近才回升,因此供給趕上需求可能需時十年,年輕家庭仍將難以負擔。


4. 辦公室/房地產

有些專家估計,大型城市的辦公室空間過剩約20%,而這些都會區的房價及房租都最高。解決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過剩的辦公空間改為住宅,吸引年輕勞工,並使社區恢復活力。過去20年來華爾街與世貿中心附近的社區已經改變,轉換相當成功,這可以作為其他地方的樣板。


5. 工資上升

30年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最低工資提昇緩慢,但現在工資開始上升,勞工短缺成為流行病,建築工人、接待人員、護士、侍者及酒吧服務人員都缺,雇主也了解要想雇到更多的人,就非提高工資不可。


一些人士認為孩童照料人員不足,導致勞工不足,也有人抨擊政府的失業給付太過優渥。但真正原因是低階勞工薪資太低,且通膨、醫療成本及教育費用卻不斷上升。


6. 通膨

原料短缺、雇工不易、工資上升,通膨自然升高。但生產將陸續上線,市場能滿足新增的需求,因此不大可能持續上升,而是短期、大幅度地向上「重設」。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