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00: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再生能源
今年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沉寂多時的全球綠化及減碳議題再度躍上國際議題主舞台。資料顯示,當前全球碳排放量仍以化石燃料發電居首,在此前提下,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轉向零碳排之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亦使能源轉型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
然而,近年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卻出現兩種相互對立的爭辯。一派論者認為化石能源的去依賴仍有很漫長路程要走,因為能源投資所費不貲且回收緩慢,加以能源產業有資本密集及寡占的特性,在投入資金尚未回收下,化石燃料依舊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主要能源。
另一派論者則認為化石燃料將被加速取代,並預期2030年化石燃料使用將大幅減少30%。這類論者著眼於必要時政府政策干預的力度會加大,而政策走向對產業的影響力比想像來得大,一旦政策介入,能源業者最終也只能讓相關鉅額投資,成為沉沒成本。對此,能源專家維勒格(P. K. Verleger)指出,政府政策及技術進步可望讓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進程加快。
政府政策的力量有多大?美國鐵路運輸業由盛轉衰的歷程即為顯例。20世紀初,聯邦政府將大量土地無償贈給鐵路公司,襄助美國鐵路工業達到頂峰,1920年代美國境內鐵路長度占世界鐵路總里程的一半。但之後美國鐵路產業出現一系列壟斷企業的典型弊病,聯邦政府遂通過立法對鐵路業限制運價、減少投資合併、不得放棄公益線路等方式進行干預。同時,政策開始偏向鼓勵機場及州際公路投資,促成航空及公路運輸的蓬勃發展,成為鐵路運輸的重大競爭者,加以大蕭條及二戰爆發,致使一度被認為不可或缺的美國鐵路產業急轉直下,至今仍持續虧損。
再就技術進步而言,過去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比化石燃料高上數倍,削弱企業投資意願,但國際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成熟及規模經濟效果加乘下,發電成本急遽下降。
2018年後,幾乎所有商業綠能電廠的均化發電成本,皆已落在化石燃料發電的成本區間內,足見技術進步威力之大。若政府政策能夠結合技術突破,更能相輔相成地加快化石燃料的替代速度,近年來高速發展的電動車就是最好的案例。
隨著各國汽車平均油耗標準日益嚴格,傳統燃油引擎已跟不上標準,業者不得不引入油電混合動力或開發純電動車,加以電池技術突破也幫助電動車續航力被大眾所接受,而具有量產的商業價值,促使傳統燃油車大廠也相繼宣布終止燃油引擎研發,並訂出全面生產電動車的時間表。在電動車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對汽車平均油耗標準也進一步趨嚴,這樣的加乘效果將讓化石燃料在交通運輸面的替代速度加快。
回到台灣來看,再生能源發展遠較國際緩慢、執行成效不佳,且在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燃煤、燃氣發電比率在2020年仍近八成,其中燃煤發電更高達45%,與全球綠能及減排潮流背道而馳。在未來國際間對排碳量標準及各項環保法規勢必愈趨嚴格的壓力下,台灣想在國際社會立足,就不能不加快能源轉型的腳步,而集中資源發展風能與太陽能將是較可行的策略。問題是台灣固然有條件不錯的離岸風場,卻有季節性問題難解,太陽能則是有儲能的技術尚未突破,都無法確保終年穩定發電。
但考量到最大化綠能終究是台灣無可迴避的能源發展路徑,如何開發出政策與能源技術相結合後的莫大潛力,協助台灣克服環境與技術的障礙,並讓過渡時期的電力供需無虞,乃是當前政府推動能源政策時應有的核心思維及執行要旨。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