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總編輯 丁永祥

過完年,好友聊到所任職的公司正在大地震,今年台灣區可能要裁掉五分之一的員工,說到這兒,他談到兩位同事小梅與艾瑪的事。
整件事是這樣的:
職場版《宮心計》:誰偷走了你的績效步步高升?
在職級上,好友是經理級,而艾瑪是他親自面試進來的。當初面試艾瑪時,好友看重的是她這個人能幹又正直,重點是專精數位行銷。要知道,數位/大數據是目前行銷領域中最夯的技術,站在這個風口上,展露頭角是很自然的事。好友在一開始,就認為艾瑪甚至將來很可能成為自己的主管。(所以好友特別看重艾瑪「正直」的特質。)
果不其然,艾瑪到職一年多,藉由數位領域的優勢,為公司制定不少成功的戰略,雖然職級與好友是平行的「經理級」,但實質上已經成為好友的主管。
而小梅,原本是「專員」的位階,在建制上屬於好友的下屬,但神奇的是,在這兩年公司風聲鶴唳的人事環境中,小梅非但不必擔心被裁員,相反地,處長Andy還特別看中她,屢次想辦法為她升職加薪。
年前,小梅更是晉升為經理,成為我好友的主管。這下子,好友與艾瑪全都炸鍋了!
原來,小梅從專員升任主任時,處長Andy在「主要績效描述(KPD)」(註一)上,竟然填上的是艾瑪平日做的項目,在艾瑪眼中,這等於是偷她的功勞往上爬!
後來,在小梅從主任升遷到經理這一段,處長Andy再次「借用」別人的項目,這次是用我好友的,好友不少的日常工作,都成了美化小梅KPD的績效項目之一。
這一次,艾瑪不依了!正直的艾瑪憤而遞出辭呈,在年前離職,好友怎麼勸都勸不住。而好友呢?他雖然氣憤,但是身為家中精經濟支柱,上有老下有小,每個月基本開銷就十幾萬,他也年屆五十,在人力市場沒有任何「青春紅利」,一點年齡優勢都沒有,所以只能為五斗米折腰,忍著繼續幹活兒。
但這件事我聽在耳裡總覺得有些不單純。
專業 vs. 向上管理:艾瑪的正直為何輸給了小梅的技巧?
「我印象中,Andy頗為開明,我很好奇,他為什麼那麼挺小梅?甚至冒著得罪手下大將的風險?」我向好友提出心裡疑惑。
「我記得只要聊到小梅,Andy不只一次說小梅很會『向上管理』。」好友這麼回答。(歐,我心裡大概有點懂了。)
「那有沒有什麼例子,所謂的向上管理,小梅做了哪些事呢?」我接著問。
好友想了一下說到,小梅真的是主管超愛的那一種。例如,總經理的部落格平常就沒什麼點閱率,上個月按讚數是235個,可能這個月是285個,如果是我,就選擇如實報告,按讚數兩百多個,就是沒什麼人看的意思,誰想要看那種官方文章?
但是如果是小梅呢?她就會說,報告總經理,您的部落格點閱率這個月足足成漲超過20%,我想這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什麼改變的緣故……
(從235到285的確在數學上是成長了21.28%,我心想,小梅真是聰明!)
好友說,小梅非常會美化數字,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資訊,從她口中報告出來,就會讓主管覺得不太一樣,但是好友覺得,這樣的報告有時候未免失真。
我跟好友說,嗯,如果數字沒有造假,先撇開失不失真這件事,至少小梅是很擅於把任何的資訊、數字、成果,換個方式跟處長報告。
好友點點頭。
我接著說,我大膽假設,那小梅一定也有個習慣,就是比較不害怕報告任何負面資訊,也就時時刻刻,她凡事都經常性地跟處長呈報……
好友開始點頭如搗蒜,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我當然知道(在這方面我可沒少吃苦頭)!管理上,小梅的動作就是所謂的「報聯商(報告、聯絡、商量)」,這是每本職場類書籍必提的基礎技能,在企業裡,報聯商做得愈勤奮愈好,只要是主管都會喜歡部屬有這樣的習慣。
第一、小梅什麼事都會向處長報告,讓處長隨時掌握狀況,有如多了眼耳,訊息四通八達。
第二、小梅很會處理資訊,也方便處長向總經理「報聯商」。
小梅的行事習慣,不但造就自己,更間接造就處長!這就是為什麼處長會說小梅是「很會向上管理的員工」。
「我要是Andy,也會提拔小梅。講白了,她對我有加分!」我下了這個結論。
工作辛苦沒用,重點是你懂得「報聯商」嗎?
其實,我也是在這件事上磨了很久。
初入職場,我也曾認為工作技能就是一切,但後來漸漸發現,職場是非常講求「資源」的場域,我們擁有技能,但未必擁有資源。那麼,資源掌握在誰手中呢?
答案是,掌握在上司、老闆、重要客戶、貴人手裡!
資源的分配權力多在上位者手裡,所以,當我們需要獲得超越能力以外的資源時,就需要向上進行管理,也就是與上司進行最完美的合作。
向上管理,並不是說真的要你去「管」上司,控制他,而是透過他們容易認可的溝通方式,去說服和影響他們,願意拿手上的資源支持你,為你創造條件,進一步突顯你最大的價值。
我的經驗是,向上管理的動作做多了,成為習慣,久而久之,也會影響我們像領導者一樣思考,例如下面就是我耳濡目染,觀察到我老闆遇到一件事情時,常見的思考角度:
· 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麼?能够為團隊帶來多大的好處?
· 這件工作多久時間完成?預算和費用多少?具體落地的行動計劃與時間表在哪?
· 有沒有更省資源的方式,獲得最大的產出/效果?
· 面臨的潛在風險或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有沒有備案?
· 你的報告對聽者來說是不是文言文?有沒有更白話的數據、事實來支撑你的觀點?
· 你到底需要我們提供哪些資源和支持,有沒有分工計畫?
職場殘酷法則:誰能對Key,誰就能當老闆的心頭好!
我最後的心得(工作上一再得到的教訓)是,做事的人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要花點時間,琢磨那些擁有資源的人,他們關心哪些事?他們需要什麼?久而久之,我們在思考的高度上,就站在跟他們一樣的水平,更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
就像一位職場前輩曾提醒我,如果工作不懂匯報,等於白做!你辛苦了半天一籌莫展,搞不好人家一通電話就搞定了!
我自己的老闆也常跟我講:你都希望貴人幫你,問題是你跟他們對key了沒? 你跟他是不是一國的?你有沒有拿人家當夥伴?
我想,當經歷這些事回過頭來再看,職場上誰會升官誰抑鬱不得志,真的一點也不冤枉!
註一:什麼是「主要績效描述」?
主要績效描述(Key Performance Description, KPD)是一個概念,用於清楚地闡述一個組織、部門或個人在某段時間內需要完成的關鍵成果或目標。主要績效描述通常圍繞核心業務目標進行設計,幫助組織成員了解自己的工作重點以及績效期望。
主要績效描述的要素
1.具體性(Specificity):描述應明確定義需要完成的任務或目標,避免模糊不清。
2.可衡量性(Measurability):包含明確的衡量標準,如數字、指標或定性結果,確保績效可以被客觀評估。
3.相關性(Relevance):確保績效目標與組織的整體戰略或部門目標一致。
4.時間框架(Time-bound):明確設定完成的時間範圍,例如季度、年度或更短期的目標。
5.實現性(Achievability):目標應具有挑戰性,但也需要考慮到資源及能力是否能實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