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憲生說法/故步自封 陷入困境

2021-07-28 00:08經濟日報 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最近因為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讓我對自己的某些表現實在是無言。」在和友人做線上交談時,友人忽然冒了這句話。「喔~?是因為宅在家裡吃得太多而運動太少,讓你體重直線上升?還是和家人相處時間太長了,因為溝通過度,相互看不順眼而造成了關係上的緊繃?」我合理的猜測。


「嗯…,我平日既不吃零食,又是自己一個人住,所以你說的這些都和我無關。」友人表示,「主要因為我無法出門散心或是和朋友聚會,又得在家上班,為了替獨居家中的我解解悶,電視和電腦就沒關過,都持續播放著節目。只是明明播出的內容不是雷同就是一再重覆,而我卻像著了魔一般不斷地花時間去看,結果,在什麼也得不到的情形下,我卻持續地投入,實在是有夠氣人!」「這…」


雖然友人看節目顯然看得超不開心,不過卻因懶得改變而繼續下去的自虐情形,令人覺得匪夷所思。不過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種矛盾的現象。


像在工作場合中,明明公司的前景黯淡,工作的環境惡劣,主管的個人道德、修養或領導能力大有問題,內部升遷的機會渺茫,甚至個人工作的內容也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可是仍有許多員工寧願死守在原處,也不另想出路。


或者,在談戀愛及婚姻中,明明兩人的關係已經變質,一方甚至受到了另一方的言語侮辱或肢體暴力,成了受害者,卻一味找理由忍耐,不願意放棄這段孽緣。


這種沒有任何值得自己犧牲的條件,卻不願鬆開綁住自己枷鎖的行為,和因為追求某種快感或滿足,而陷自己於無法自拔的上癮並不相同;畢竟,後者可以讓自己因為獲得快樂而產生動機,前者卻只會讓自己落入失望、痛苦的陷阱而不自拔。


究其原因,或許來自懶惰的大腦,以及厭惡損失的沉沒成本謬誤,讓我們即使不快樂卻還保持原狀。


根據演化心理學家的解釋,由於生存的需要,人類平日必須節省能量的消耗,養精蓄銳以備面臨緊急狀況時能立即地戰鬥或逃走(fight-or-flight),因此身體中最耗能的大腦就會想盡辦法透過不思考的直接反應(俗稱捷思,heuristics)或是不作為的懶惰,來獲得耗能的降低。再加上改變會讓以前的投入付諸流水,而未知的未來又會增加不可預期的風險,自然我們就選擇以不變來應萬變,展現感受與行為內外不一的奇怪舉動。


所以,如果在生活或工作中要讓安於現狀的親友或員工能提起精神、改頭換面,甚至擁抱變革,我們及組織的領導自己就必須先跳脫傳統的思維,而明瞭量子力學中的量子躍越(quantum leap)現象所代表的意義,則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根據科學家的描述,若外來的能量不足以超過物質中粒子跳到下一個能階所需的數量,那麼粒子就無視輸入能量的多寡,只會待在原處而完全不被影響或激發。


同樣的,若要人去改變,我們提供激發當事人行動的助力在扣掉其本身來自懶惰與捨不得的阻力後,必須超過當事人需要起而行的動機最小值。


而這也意味著,我們那些不痛不癢的勸告、指導、鼓勵或是批評,若對當事人並沒有足夠的推力去刺激行動,那麼,無論我們如何的努力都只是浪費精力,對方紋風不動也是必然的結果。


其實,對他人固然如此,對我們自己也是一樣;倘若我們想要跳脫不快樂卻仍賴著不行動的困境,就必須真誠洞察自己的需求,創造出改變所獲得的利益或避免的損失,遠大於不行動的好處,否則,自發的躍越改變是不可能發生的。

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