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總編輯 丁永祥

被譽為世界銷售大師的喬吉拉德(Joe Girard)有一個高效銷售的「250定律」,靈感來自於有一次參加好友的葬禮。好奇的他,向殯儀館人員詢問平均每一場參加葬禮的人數大概是多少?最後得到「250名」這個答案。
於是他就想,每個人一生當中(去除掉特例),大概都有這至關重要的250人。如果以市場的角度,這250人就是你第一層最重要的潛在顧客,他們可以是同事、鄰居、親戚、朋友……。
同理,這250人也都各自有250人,那如果這250人,每位都有可能推荐另外250人與你做生意呢?那就是62,500人!我們可以想想那個成果。
看到這裡,應該已經有人忍不住說,嘿!那是理論,只是數字,對,你寫的很棒,但我們想知道,要怎麼讓那250人願意推薦你?真實的方法是什麼?你得舉出實例才算數!
別急!就在我所處的職場辦公室,我還真的每天都看得到一些方法。
優秀的人都懂得「轉述」
其中一個我認為最容易學的方法,就是「轉述的藝術」。(我說容易學,可沒說容易做,「知易行難」是另一個課題!)
我們都知道,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能否成功拓展機會的關鍵,往往取決於你與外界互動的深度與頻率。而這些互動,並不僅僅局限於正式的會議或大型活動,甚至在一次簡單的寒暄或非正式的午餐中,都蘊含著建立深刻關係的可能性。
我在辦公室觀察到的是,那些厲害的高手總是會抓緊每一次與人「分享」的機會。他們的「分享」可不是只聊些表面層次的事物而已,而是能夠挖出深度與價值,藉此展現自己的見解。
常常,我的老闆在每次活動結束後,總會問我:「那位speaker的故事,過了一個週末我已經跟一堆朋友分享了,你呢?」久而久之,我漸漸明白,他為什麼非常要求這個動作,那是因為,他所說的分享,其實蘊含著一套更深層的技巧——轉述。
而要學會轉述的功力,非得大量練習不可!
轉述,是創造深度連結的關鍵
真正的轉述,不只是單純地復述發生過的事情,而是以自己為媒介,將事件的核心價值重新詮釋,讓聽者感受到故事背後的深度與意義。例如,當我們描述一場會議中一位重要來賓的發言,如何描述才能既讓對方形象加分,也讓我們自己在分享中展現專業與見識?這就是高手在轉述中所展現的高明之處。
動機、態度與說法,成就影響力
高手的轉述,往往始於一個明確的動機:他們不只是為了「說話」而說話,而是希望透過分享,傳遞一種價值觀或洞見。他們的態度誠懇,語氣中帶有積極與專業的力量。他們懂得精準地挑選語言,讓聽者不僅聽懂,更能產生興趣與共鳴。
在這過程中,傾聽與學習同樣重要。要轉述得精彩,首先得仔細聆聽——理解對方話語中的重點,並能抽絲剝繭地抓住其中的價值,進一步融入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分享,不僅是事件的簡單敘述,而是我們與世界互動深度的體現。
分享現象,累積深度
或許你會問:“什麼是現象,什麼是深度?” 現象,是事情的表面,例如某人出席了一場重要會議,當天有哪些來賓,互動狀況如何……。而深度,則是這場會議的意義,甚至是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業或個人觀點。高手分享現象,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的分享,逐步引導自己與他人進入深度的對話。
舉例來說,當我們向同事提及某場會議時,不僅說「那天XX秘書長來了」,更應該補充:「他提到的數據,讓我重新思考了市場策略的方向。這些觀點對我們部門非常有啟發,例如可以怎麼怎麼做……。」這樣的分享,不僅讓人感受到你的用心,還能進一步拉近與聽者的距離,甚至促成新的合作可能。
重複分享,形成良性循環
轉述的藝術還在於持續優化。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自我檢視與成長的機會。我們可以回顧:「這次的表達是否清楚?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說明?」隨著分享的重複與修正,我們不僅能更加熟練地傳遞信息,也能在潛移默化中累積更多的專業與影響力。
最終,真正的高手懂得珍惜每一次與人互動的機會。他們深諳,成功的溝通並非來自冗長的話術,而是從細微之處展現真誠與專業。他們如同經營一張精密的關係網,每一次互動,都是為未來機會的鋪墊。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每一個日常對話、每一場簡單的寒暄(特別是業務性質的工作),都是潛在的機會。學會轉述,學會透過分享展現深度與價值,是除了專業技術之外,另一個展現影響力的關鍵。因為我們每天都要與人溝通,都要「說話」、「打字」,所以學會怎麼轉述,等於是擴張我們與外界的接觸點,無形中,就塑造出專屬自己的職場影響力網絡,而這個網絡,正可以做為250定律的實踐基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