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01:14經濟日報 / 記者吳秉鍇
高雄港走出貨櫃量衰退陰霾,在啟動保櫃大作戰和對航商祭出獎勵措施奏效下,自今年4月開始,每月櫃量已連四個月正成長,前七月櫃量578萬TEU(20呎貨櫃),年增2.6%,正力拚全年重返1,000萬TEU水準。
台灣港務公司主管表示,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高雄港貨櫃量終止連續六年突破1,000萬TEU紀錄,跌至962.16萬TEU,今年首季營運也不理想,與去年同期比較,連續三個月出現負成長。
分析主要原因,是美西、歐洲發生持續性塞港問題;面對進入後疫情時期市場補貨需求大量釋出,當地港口卻因缺工、缺卡車司機打亂整個船期規劃,造成船舶等待船席時間延長,被迫塞在港外錨泊區或港內碼頭。
同時對亞洲各主要發貨港產生連鎖效應,以高雄港來看,因美國等地收貨港卡關,造成等不到船和突然有多艘船舶同時段抵達港口情況,導致高港也出現碼頭及櫃場壅塞問題,衝擊港口營運。
單以貨櫃場周轉率為例,一般而言,進港櫃子作業周轉率平常約五天,一度增加為八至十天;此一情況讓航商採取「跳港」對策,一些原本要運來高港轉運的轉口櫃作業被取消,載著櫃子的船隻改彎靠其他港口,初估高港起碼因此少了10多萬TEU裝卸量。
對此,高港啟動保櫃大作戰因應;首先是針對碼頭壅塞問題,視各航商租用碼頭安排船舶靠泊狀況,進行互相支援,像是可看到印有「ERERGREEN」標誌的長榮海運貨櫃船靠泊在陽明專用的第六貨櫃中心碼頭裝卸。
在貨櫃場方面,除積極協調港區各業者適時調度儲存能量外,並檢視現有港區場地,挪出一些合適空地做為臨時櫃場之用,紓解航商周轉壓力。
同時祭出獎勵措施,包括實施轉口實櫃、貨櫃碼頭作業量、新闢航線、船舶卸轉等獎金方案,提升航商以高港作為中轉基地意願。
該主管指出,上述對策效益自4月開始顯現,連四月各有4.1%至12.9%年增幅,前七月櫃量達578萬TEU,年增2.6%,該公司希望能繼續保持下去,讓今年能重新站上1,000萬TEU大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