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也得繳稅?兼營營業人必看,向境外電商買服務,稅務眉角一次搞懂!
- 財管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 8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現代企業,尤其是兼營營業人,早已習慣使用各種線上工具來提升效率。從ChatGPT幫你寫文案、Canva讓你快速設計,到專業的AI會議記錄軟體,這些來自海外的數位服務(俗稱境外電商)已經是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你知道嗎?當你付錢給這些境外廠商時,國稅局其實也在看著你!如果你是同時經營「應稅」與「免稅」業務的公司,向境外電商購買這些數位服務,可不能當作一般進貨,漏報稅可是會被罰錢的!
這篇文章將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一次搞懂這複雜的稅務規定。
什麼是「兼營營業人」?我就是嗎?
首先,我們得先搞清楚「兼營營業人」是什麼。
簡單來說,如果你公司同時有兩種以上的業務,而且它們的營業稅處理方式不同,那你就是「兼營營業人」。最常見的例子就是:
A公司賣手機(應稅),同時也提供手機維修服務(免稅)。
B診所除了看病收診療費(免稅),也賣醫療美容產品(應稅)。
C協會主要收入是會員年費(免稅),但偶爾也會舉辦活動販售周邊商品(應稅)。
如果你符合這種狀況,請務必把這篇文章看完,因為接下來的內容與你息息相關!
為什麼向境外電商買服務要特別申報?
這一切都與《營業稅法》有關。
一般來說,我們向國內廠商買東西或服務,對方開立發票給我們,發票上的稅金(進項稅額)可以拿來扣抵我們賣東西時產生的稅金(銷項稅額)。但境外電商因為在台灣沒有實體據點,它們開的收據或發票通常不含台灣的營業稅。
為了確保稅收公平,政府規定,當台灣的公司向這些境外廠商買「電子勞務」時,這筆交易就視同由台灣公司自己來「代繳」營業稅。
而「兼營營業人」的狀況更複雜一些。
因為你同時有應稅和免稅業務,你買的這些服務,不見得全是用在「應稅」業務上。例如,你買的AI軟體,可能同時用來處理應稅產品的行銷文案,也用來協助免稅業務的行政流程。
因此,國稅局要求你必須按照一個特殊的公式,來計算這筆買來的服務中,有多少比例是用在「免稅」業務上。這部分用在免稅業務的金額,就必須自行計算並補繳營業稅。
怎麼計算?舉個例子讓你秒懂!
別擔心,計算方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案例:
情境:
甲公司是一家同時賣商品(應稅)和提供顧問服務(免稅)的兼營公司。
他們向國外A電商購買了一個AI會議記錄工具,花了新台幣26萬元。
根據公司的財務數據,他們計算出當期的「不得扣抵比例」為40%。這個比例代表公司有40%的收入來自免稅業務。
計算步驟:
找出應繳稅的金額:
首先,這筆26萬元的服務,要先乘以5%的營業稅率,也就是 260,000元 × 5% = 13,000元。這是這筆交易的總稅額。
計算應補繳的稅金:
接著,把總稅額乘以「不得扣抵比例」:13,000元 × 40% = 5,200元。
這個5,200元,就是甲公司向境外電商購買這項服務,必須額外補繳給國稅局的稅金。
時程提醒:
這筆稅金不是隨時繳,而是要跟著你申報當期營業稅時一起繳。如果甲公司是在5-6月買的,那他最晚必須在7月15日前,把這5,200元連同其他營業稅款一起申報繳納。
一個小動作,省下大麻煩!
你可能會覺得,幾千元的小錢,不報應該沒關係吧?
錯!國稅局現在對這類交易的查核越來越嚴格。一旦被查到漏報,除了要補繳稅款,還可能面臨罰鍰。
不過,財政部也給了大家一個「自首」的機會。
根據《稅捐稽徵法》第48條之1規定,只要在國稅局還沒查到你,你也還沒被人檢舉之前,主動去補報、補繳這筆稅金,就可以免除罰款,只需要補上利息。
這個規定非常重要,它鼓勵企業誠實申報,也能避免因一時疏忽而受到嚴厲懲罰。
總結:聰明企業,記得這樣做!
搞懂自己的身分: 先確認你是否屬於「兼營營業人」。
記錄清楚: 所有向境外電商購買的服務,不論金額大小,都應留下清楚的交易記錄。
按時申報: 記得在給付報酬的次期開始15天內,將這筆應繳稅額併入當期營業稅申報。
主動補報: 如果你發現過去有漏報,別等被查,趕快主動去補報,以免受罰!
善用科技工具的同時,也別忘了遵守稅務法規。把這些稅務眉角搞清楚,才能讓你的事業發展更穩健、更安心!
參考來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