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的通病:該解決的問題,永遠在拖!?
- 財管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 8月15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8月18日
◾️賴建呈(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創辦人)
我輔導企業這麼多年,發現一個說穿了很簡單,但許多人卻常常「卡關」的核心問題——那就是,「關鍵該處理的,卻總是不處理!」 這不只是一個普遍的企業經營盲點,更是許多中小企業主難以突破現狀、甚至阻礙家族傳承的癥結所在。
說實話,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根深蒂固的工作與生活習慣,導致選擇性地逃避。最終,這會實實在在地影響企業文化、團隊凝聚力,甚至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不處理」的根源:習慣、心態與對「缺憾」的逃避
為什麼會「不處理」?我深入觀察後發現,問題往往出在個人的習慣與心態上:
慣於單打獨鬥的「優秀個體戶」迷思很多中小企業主或高階主管,本身能力確實超群、行動力也強,是典型的「優秀個體戶」。平時習慣了凡事親力親為,總覺得自己做最快、最好,所以不擅長用人,更不習慣與人分工合作。這種心態,就會導致在需要團隊協作或授權的工作時,會直接選擇「跳過」或乾脆「自己扛起來做」。我常說,這類主管的人生中根本「沒有分工合作這回事」,因為不需要與人相處也能完成任務。但當需要建立團隊時,你們的存在反而會「威脅到所有人」,甚至讓真正的高手留不住、選擇離開。
逃避面對「缺憾」與「不擅長的事」許多主管常常習慣做自己擅長的事。但當面對自身或經營上的「缺憾」時,就會選擇性地「跳過」或乾脆忽略。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某位企業主點出他在工作或生命中的一個「缺憾」,他幾乎是下意識地就選擇「跳過」這個話題。這種逃避的習慣,讓真正需要改進的問題被長期擱置,根本沒辦法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或流程。
輕忽細節,缺乏「市場區隔」意識你們是不是也常常覺得,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C咖」細節(像拜訪客戶前做功課、買機票怎麼買才划算、為老師準備教學用品、開會點名簽到等等)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根本「不重要」?所以這些事從來不會被納入你們的教育訓練中。但我站在顧問立場(第三人眼光)來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恰恰是建立「服務品質」的市場區隔關鍵!當你們在專業內容上難以與那些大型企業競爭時,真正的區隔點,也許就在於對「人」的細膩度與服務的周到。如果你們不處理這些「小事」,就等於是拱手放棄了競爭力與長期合作的潛力。
對「人」的深層理解不足許多傳統的企業主或主管在選用、管理人才時,只看能力或業績,卻往往忽略了員工的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甚至他們與人相處的態度。舉個例子,對於晉用獨來獨往的人擔任某些高階主管職位這件事,我會比較保留並觀察較多層面,因為這可能影響到他們團隊協作的能力與對人的關懷程度。另外,你們會不會把員工的「異議」直接視為「抱怨」或「攻擊」?而不是當作是他們在「提出解決方案」的建設性意見?這種不願或不擅長深入理解「人」的本質,最終會導致團隊間無法建立有效的溝通與信任關係,人才因此流失,團隊潛力也無法發揮。
二、「不處理」的具體表現與後果
當這些關鍵問題「不被處理」時,你們的企業就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
關係難以深化,資源無法累積很多人習慣「認識」朋友,打個照面、交換名片就算數。但其實將這種「認識」轉化為工作上的「資源」或「共同經歷」才是可貴。我常跟我的客戶說,即使一個案子最後沒有成功,我還是會持續跟合作夥伴互動,因為這能讓我知道對方在工作上的細膩度與合作潛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如果只看結果,不在意過程中的人際互動,你們就沒辦法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甚至可能少了生命中的貴人。
團隊難以建立,高階人才流失當老闆訂下的「遊戲規則」不適用於真正的「高手」時,問題就來了。比如說,你們的高手明明是老鷹,結果你們卻要求他們遵守適用於「鴿子」(追隨者)的規則,那所有的「高手」都會選擇離開,或根本留不住。你們會發現自己的企業「再怎麼吸引的都是優秀的個體戶」,但這些個體戶往往「目中無人」,很難服從團隊領導。
考核方式僵化,掩蓋真實問題過度依賴數字導向的KPI考核方式,會導致一遇到困難就用外部因素(像是疫情)來合理化表現。這種考核方式根本沒辦法深入探究員工是否真正「服務客戶」或「服務合作夥伴」,以及他們是否願意改變習慣、學習和記錄過程。
家族傳承的困境在家族企業中,這點特別明顯。當第一代創業者固守傳統經營方式,根本不認為需要改變時,即便第二代接班人已經看到市場壓力,積極尋求改變,這位關鍵人物的「不處理」就成了傳承的最大阻礙。我們這些顧問也難以介入,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沒什麼不好的,一代的基業已經夠大了」,甚至認為「打個對折跟翻兩倍,他會覺得翻兩倍是運氣」。所以,第一代根本不覺得有改變的急迫性。
三、 我的「處理」之道:以人為本,著重習慣養成與關係深化
相對於多數企業「不處理」的這些盲點,我作為一個顧問,我的核心價值就是敢於「處理」這些被你們忽略的關鍵:
點出問題,直面「缺憾」我認為,真正的顧問應該勇敢地「點出」企業主或合作夥伴的「缺憾」與「盲點」,而不是迎合或逃避。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協助你們正視這些問題,而不是只給些理論建議。
培養「對」的習慣,而非僅是提升能力我堅信,「改變習慣比登天還難」,但這卻是你們達成「如魚得水」境界的關鍵!我強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習慣,遠比他的專業能力更重要。我相信,當習慣改變後,你們原有的專業能力才能真正「如魚得水」,發揮出超乎想像的影響力。
重視關係建立,而非僅是短期交易我從不只看合作案的成敗,我更注重在合作過程中建立的人際關係與資源。我會透過實際的金錢往來與共同工作,觀察一個人的「細膩度」與「可運用性」,將他們視為「養在外面」的「部隊」,這樣可以降低平時的養兵成本,提高合作效率。我常說:「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即使合作案沒有成功,只要從中認識了新夥伴、學到了寶貴經驗,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得到」。
建立「市場區隔」的服務價值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小而美」,我不會去跟大企業競爭專業內容。我的市場區隔在哪裡?就在於我對人更深層的人性洞察、對工作習慣的改造,以及在關係建立上的細膩度——這些都是AI無法取代,而且大公司容易忽略的「軟實力」。就像我們做產學合作時,我會事先細膩地詢問老師講義、設備需求,用這種周到細膩的服務來贏得合作夥伴長期的信任與尊重。
超越數字,評估過程與態度我從不把KPI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我更注重員工是否真正「服務客戶」、「服務合作夥伴」,以及他們是否願意改變習慣、學習和記錄過程。我認為,「文化的建立,不是只有KPI」,而是要用進度、態度來考核。我態度很明確:如果業務員沒有拿公司的服務去服務客戶,那就是「態度問題」,不用來。
結語:別讓「不處理」成為你最大的風險
企業經營就像航海,風浪本來就會有,但最危險的不是暴風雨,而是你選擇對破洞的船身視而不見。很多老闆以為拖一拖、放一放,問題就會自己消失,但事實是,它們只會在暗處持續滲水、擴大裂縫,直到有一天整艘船失去浮力,讓你措手不及。
真正的競爭力,往往不是來自那些華麗的策略或口號,而是源於你願不願意正視細節、處理盲點、養成好習慣,並持續深化與人的關係。
當你開始「處理」那些你最不想面對的問題,你的團隊會更穩,你的企業會更強,你的家族傳承也會更順利。因為在這場長跑中,贏的永遠不是速度最快的人,而是那個最懂得修正航向的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