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報稅:用「撫養親屬」合法節稅
- 財管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 6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報稅不只是填數字,「撫養親屬」究竟如何申報?7規則看懂稅法、了解規則,找到省荷包的方式。
1. 爸媽能報撫養,60歲不是硬性門檻
爸媽可以列入報稅單、享有免稅額,年齡不是問題,條件才是重點:
年滿60歲:無其他限制,直接可列報。
未滿60歲:全年所得低於基本生活費標準(2025年約21萬元),且由你負擔生活費。
行動:確認父母的全年收入(含薪資、利息、租金等)。若收入低於21萬元且你實際負擔其生活費,可列報以降低稅負。
2. 小孩成年也能報,條件更靈活
很多人以為小孩滿 18 歲就不能報撫養?其實只要符合下列任一條件,就能繼續列報:
未成年(18歲以下)。
在學:就讀教育部認可的學制(大學、研究所,甚至EMBA)。
身心障礙:持有政府核發的身心障礙證明。
低收入:全年所得低於21萬元,且由你主要負擔生活費。
行動:檢查子女是否仍在學(含進修學制)或收入低於標準。
3.已成年在校就學的多重身份:靈活分配免稅額
若你或你的家人已成年(18歲以上)但仍在校就學(例如大學、研究所),在身為「被撫養親屬」的選項中具多樣性(但不可重複),根據全家收入情況靈活分配免稅額:
由父母列報:若父母主要負擔你的生活費或學費,可列報你為「已成年在校就學的子女」。
由配偶列報:若你已婚且由配偶負擔生活費,配偶可列報你為「其他親屬」(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
由兄弟姐妹列報:若兄弟姐妹負擔你的生活費或學費,可列報你為「已成年在校就學的兄弟姐妹」。
年滿60歲的特殊情況:若你年滿60歲,你的子女可直接列報你為撫養親屬(無需在學或低收入條件)。
行動:若你仍在學且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撫養,需選擇由子女、父母或兄弟姐妹之一方列報,無法重複申報。
4.親戚、甚至非親屬也能列報
撫養親屬不限於父母與子女。根據《民法》,只要你實際負擔生活費,且符合條件,以下人士也可列報:
直系血親:如父母、祖父母、子女、孫子女。
其他親屬:如叔伯、姪甥。
非親屬: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如長期同住的友人或其子女),視為家屬。
行動:檢視你是否長期照顧親戚或非親屬(如朋友的小孩)。確認其收入低於21萬元,並保留撫養證明(如匯款紀錄),即可合法列報。
5. 夫妻分開報稅,省稅空間大
夫妻可選擇「合併申報」或「分開申報」,後者在以下情況更省稅:
婚姻狀態變動:結婚或離婚當年,部分時間為單身狀態。
配偶條件符合:在學、年滿60歲、持有身心障礙證明,或全年所得低於21萬元。
收入差距大:將免稅額分配給收入較低者,降低整體稅率。
行動:試算夫妻合併與分開報稅的稅負差異。
6. 租金、投資收入怎麼報最省?
非薪資收入(如租金、投資)影響稅負:
個人名義:併入綜合所得,稅率最高40%。
公司名義:稅率約20%,可扣除成本(如管理費)。
行動:若租金穩定,諮詢財富管理顧問或會計師,是否設立公司申報更省稅。
7. 全家策略:最佳化稅負組合
報稅是全家的財務規劃。透過以下策略,最大化節稅效果:
分配免稅額:將撫養親屬分配給收入較低的家人,降低整體稅率。
轉移收入:將租金或資本利得轉至稅負較低者名下(如低收入配偶)。
分開申報:夫妻分開報稅,靈活運用免稅額與扣除額。
案例:假設你年收入200萬元,配偶無收入,父母及成年在學子女共4人可列報,合併申報更省稅,將撫養親屬免稅額分配給有收入的你,可保持較低稅率(12%),降低全家總稅負。若配偶有低收入,分開申報可能更優,需試算比較。
行動:盤點全家成員的年齡、收入與就學狀態,試算不同申報組合。使用財政部免費報稅軟體或諮詢專業會計師,確保最佳節稅策略。
報稅是一門智慧
善用「撫養親屬」免稅額,能合法降低稅負並優化家庭財務。請保留相關證明(如收入紀錄、學籍證明),並在報稅前諮詢財富管理顧問或會計師,確保合規且高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