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關鍵法規 決定你繳多少稅

稅不是越算越多,而是越懂越能少繳!只要掌握三個關鍵法規,合法繳稅不卡關, 2025 報稅季,跟著這篇,讓你的荷包不瘦身!


一、三法規,決定你的稅

報稅系統會根據下列三項稅法進行計算,最終以「稅額最高者」為準繳納:

  1. 《所得稅法》:基本報稅邏輯   計算公式:綜合所得總額-免稅額-各類扣除額 = 所得淨額   ➤ 所得淨額將套用 5%~40% 累進稅率課稅。

  2.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基本生活費保障   每人每年 21 萬元基本生活費不課稅。   ➤ 計算方式:全家人口 × 21 萬元,作為「不課稅保障額」   ➤ 所得淨額若低於此保障額,有機會減稅甚至免稅。

  3. 《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最低稅負機制(針對高所得)   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所得總額 + 境外所得 + 保險給付 + 有價證券交易所得 + 非現金捐贈 - 750萬 】× 20%   ➤ 報稅系統會自動比較《所得稅法》與本條例所計算出的稅額,依較高者繳納。


二、有 4 種收入會「加回來」課稅,務必注意!

  1. 境外所得   如海外投資、租金、薪資等,只要總額超過 750 萬元,就會被加回課稅。

  2. 保險給付   2006 年後投保的保單,若「要保人 ≠ 受益人」(涉及財產移轉)且金額較高者將課稅:   ➤ 包括年金與超過 3,740 萬的死亡理賠等。   ➤ 若為 2006 年前投保,不納入基本稅額計算,具減稅優勢。

  3. 有價證券交易所得   如未上市櫃股票交易的獲利,也需加回計入。

  4. 非現金捐贈   例如靈骨塔、公設用地、救護車等「實物捐贈」,需加計至基本所得額。



三、750 萬是分水嶺!基本稅額怎麼算?

【基本稅額計算公式】 【 (綜合所得總額 + 境外所得 + 保險給付 + 有價證券交易所得 + 非現金捐贈)-750 萬】 × 20%

【案例試算】

案例一(無須繳基本稅額)  國內薪資所得:250 萬元  境外所得:100 萬元  保險年金給付:50 萬元  ➤ 基本所得額 = 250 + 100 + 50 = 400 萬(未達 750 萬門檻)  ➤ 基本稅額 = 0 元  ➤ 實際適用《所得稅法》

案例二(超過門檻)  國內薪資所得:250 萬元  境外所得:800 萬元  保險年金給付:50 萬元  ➤ 基本所得額 = 250 + 800 + 50 = 1,100 萬元  ➤ 超過門檻部分:1,100 – 750 = 350 萬元  ➤ 基本稅額 = 350 × 20% = 70 萬元  ➤ 報稅時將依此「基本稅額」為主,實際繳納稅額較高!



四、活用《納稅者權利保護法》,報稅更有彈性!

只要你的「所得淨額」低於生活費保障額,就有機會免稅。

➤ 計算方式:家中人口 × 每人 21 萬元 = 生活費保障額  例:一家四口 ➤ 21 萬 × 4 = 84 萬元

➤ 報稅時務必確認系統已正確載入全家人口數,保障額若誤少一人,稅額將明顯增加!



五、掌握 3 招,報稅更有主導權!

  1. 高所得項目可適度分攤由配偶申報   如境外所得、保險給付若轉由配偶申報,有機會降低加回總額。

  2. 夫妻合報 vs 分報要試算   根據扣除額與免稅額的配置不同,差額可能達數萬元。   ➤ 建議使用報稅系統中的「合報/分報比較試算」功能,找出最有利組合!

  3. 活用舊保單的免稅優勢   2006 年前投保的保單收益不納入基本稅額,完全免稅。   ➤ 記得確認保單的投保年份與要保人/受益人是否一致,確保合法不課稅。



結語:報稅不難,懂規則才是關鍵!

牢記三個步驟,報稅就有方向:  ➤ 用《所得稅法》計算基本稅額  ➤ 用《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減免生活費保障  ➤ 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試算是否超過 750 萬門檻

即使無法避免適用較高稅額,只要提早規劃,靈活運用申報方式與配偶間的所得分配,也能有效降低整體稅負。實際操作時,建議諮詢您的財富管理顧問或專業會計師,確保申報方式符合法規。

留言

評等為 0(最高為 5 顆星)。
暫無評等

新增評等
bottom of page